要獲得牢固的粘接,必須正確選用膠粘劑,合理設(shè)計(或選擇)粘接型式和嚴格地執(zhí)行粘接工藝。
粘接失敗的原因主要來自如下三個方面:
一、膠粘劑選用不當(dāng):
1、僅注意抗剪強度高,而忽視了抗沖擊、耐疲勞強度及耐久性的考慮。
例如:環(huán)氧-聚砜膠的抗剪強度高,但耐沖擊強度差;
環(huán)氧-尼龍膠的強度高,但不耐濕熱老化。
2、在濕熱的外環(huán)境和受振動、受沖擊的場合,使用502膠。
3、以不飽和聚酯膠粘接金屬,由于收縮太大而使膠層開裂。
4、用白乳膠粘接金屬。
5、膠粘劑韌性太差,剛性太大,應(yīng)力集中嚴重。
6、結(jié)構(gòu)膠粘時,使用熱塑性膠粘劑,易蠕變。
7、組成膠粘劑的基料聚合物分子量太小,強度低。
8、在溫度交變較大的情況下,使用了一般的環(huán)氧膠。
9、膠粘劑中的增塑劑離析,改變了界面性質(zhì),造成脫膠。
10、膠粘劑中各組分相容性不好。
11、填料的粒徑太大,或?qū)μ盍衔醋鞲稍锾幚怼?br />
12、膠粘劑的粘度太高,不易浸潤,出現(xiàn)界面破壞。
13、膠粘劑的線膨脹系數(shù)和收縮率太大。
14、多組分膠粘劑的配比不正確,或混合調(diào)配不均勻。
15、固化劑加入量過少,造成不完全固化。
16、使用了過期的膠粘劑,或未考慮工作介質(zhì)對膠粘劑的影響(如化學(xué)作用)。
二、選擇(或設(shè)計)粘接接頭的型式不當(dāng):
1、采用了未加補救措施的粘接接頭。
2、接頭搭接長度太長。
3、未考慮到不同材料線膨脹系數(shù)的差異。
4、被粘物剛性不夠。
5、受到了不均勻扯離力的嚴重作用。
6、忽視了粘接接頭材質(zhì)的強度。
7、端部未封邊包角,受到剝離力的作用。
8、層壓材料采用了搭接形式。
9、受力較大的部位采用了斜接形式。
三、粘接工藝不當(dāng):
1、忽視材料表面的處理,出現(xiàn)界面破壞。
① 材料表面的油脂未清除干凈。
② 材料表面不干燥,殘留有水分及雜質(zhì)。
③ 脫脂溶劑用量過多,或放置時間太久,空氣中的水分凝聚在被粘表面。
④ 未經(jīng)除油脂、粗化處理;或粗化處理后,未除去油脂、雜質(zhì)。
⑤ 表面粗糙過度。
⑥ 噴砂用的壓縮空氣未經(jīng)除油凈化。
⑦ 化學(xué)處理后的表面,水洗后未能很好的干燥。
⑧ 僅用壓縮空氣吹干被粘物表面。
⑨ 擦洗的工具、紗布及脫脂棉不干凈。
⑩ 表面處理后,停放時間太長。
2、施膠層太厚。
3、含溶劑膠粘劑涂膠后晾置時間太短,合攏后膠層仍包含有溶劑。
4、晾置時間太長,膠層失去粘性。
5、胺類固化的環(huán)氧膠合攏前在空氣中暴露的時間太長。
6、合攏后膠層內(nèi)空氣未排除干凈。
7、涂膠時溫度太低,材料表面未能浸潤。
8、在膠粘劑半固化的狀態(tài)下錯動對位。
9、粘接部位周圍缺膠或存在縫隙。
10、在高溫高濕的環(huán)境下進行粘接操作。
11、502膠涂布后,未經(jīng)晾置而過早合攏。
12、高溫固化的膠粘劑,升溫固化過早,或加熱速度太快。
13、固化時加壓不夠,或加壓不均勻。
14、加熱固化后冷卻太快,內(nèi)應(yīng)力未消除。
15、未完全固化,固化溫度過低或固化時間不夠。
16、重新粘接部位的殘膠未清理干凈。